日前,在全聯冶金商會2019年企業交流會上,全聯冶金商會創會名譽會長、原國家冶金局副局長趙喜子發表講話,并就目前鋼鐵行業產量、效益、產能置換、超低排放等熱點問題,結合全聯冶金商會相關調研數據,做了分析。
粗鋼產量須問需求:“但是,鋼鐵行業已經開始進入新一輪的下行周期,這是不可抗拒的。今年粗鋼產量可能達到9.7億噸左右,不會突破10億噸。”趙喜子表示。
效益下滑問題不容樂觀:“上半年鋼鐵行業效益大概下降了20%,下半年仍要繼續下降,全年的效益下降30%是大概率事件。”趙喜子指出。分析效益下滑的原因,他認為主要是4個方面:一是主要原材料鐵礦石幾乎被國外四大礦山企業(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壟斷,國內鋼鐵生產企業并沒有話語權;二是區域性鋼材市場已經出現過剩,例如陜晉川甘地區已經采取主動減產措施;三是部分產品出現結構性過剩勢頭;四是鋼材生產成本上漲向下游行業傳導受阻。
粗鋼產量增長由四個因素導致:一是部分企業采取各種措施實現增產,比如提高冶煉強度、縮短冶煉周期、提高高爐礦石入爐品位等;二是部分鋼鐵企業利用產能置換、技術改造來搞小名堂,違規增加產能;三是部分企業實施產能置換項目時在時間上做文章,新建產能已經投產,而要淘汰的產能卻仍在生產,未能及時拆除。
民企是兼并重組的重要一環:趙喜子表示,民營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到我國鋼鐵企業的60%以上,下一步實施兼并重組,民營企業也是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