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提出2018年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五大重點任務,包括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市群建設質量、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深化城鎮化制度改革。
惹人關注的是,在提高城市群建設質量這一重點任務中,《通知》提到,今年要加快實施長三角城市群規劃。
《通知》指出,2018年要全面實施城市群規劃,“加快實施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中原、哈長、北部灣等城市群規劃,指導省級行政區內城市群規劃編制實施。建立城市群協同發展機制及配套政策,強化規劃編制、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合作,促進城市群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網絡化發展。”
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城市群正成為引領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而中國的城市群中,在重大國家戰略中肩負著重要使命的長三角城市群在今年兩會期間備受社會關注。
繼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成立運行消息之后,國家發改委今年將加快實施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消息,意味著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步入“快車道”。
指導性、約束性文件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即使在世界經濟版圖中,長三角地區也能占據一席之地,長三角城市群已躋身國際公認的六大世界級城市群。
2016年5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隨后,國家發改委、住建部2016年6月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新時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迎來了新的重要窗口期。《規劃》的出爐對新時代的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規劃》指出,為優化提升長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進一步發揮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依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特制定本規劃,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性、約束性文件。
《規劃》指出,長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圍內,由以上海為核心、聯系緊密的多個城市組成,主要分布于國家“兩橫三縱”城市化格局的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臺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國土面積21.17萬平方公里,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12.67萬億元,總人口1.5億人,分別約占全國的2.2%、18.5%、11.0%。
《規劃》的規劃期為2016—2020年,遠期展望到2030年。中期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經濟充滿活力、高端人才匯聚、創新能力躍升、空間利用集約高效的世界級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在全國2.2%的國土空間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區生產總值。遠期目標是到2030年,長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資源的樞紐作用更加凸顯,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門戶地位更加鞏固,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位置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質的世界級城市群。
世界級城市群
《規劃》指出,長三角城市群正處于轉型提升、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立足現有基礎,針對突出矛盾和問題,緊抓住重大機遇,妥善應對風險挑戰,實現更大跨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
“以改革創新推動長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有利于促進產業升級,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現代化,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和中西部地區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力。”《規劃》指出,長三角城市群擁有區位優勢突出、自然稟賦優良、綜合經濟實力強、城鎮體系完備等發展基礎,同時也有“城市群發展質量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城市建設無序蔓延、空間利用效率不高”等突出矛盾。
《規劃》指出,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為長三角城市群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開放優勢,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帶來了新空間。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提出把城市群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為創新長三角城市群空間管理模式和提升城鎮化質量提供了新動力。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階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創新長三角城市群發展模式、建立健全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注入了新活力。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要求經濟增長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管理創新,為長三角更好發揮科教創新優勢,推動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帶來了新契機。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城鎮化要求,為推進長三角城市群綠色轉型,促進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軌道指明了新路徑。
“深入推進長三角城市群建設,必須堅持世界標準、瞄準國際標桿,充分發揮要素集聚和空間集中效應,補齊短板、消除瓶頸,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規劃》指出,以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為引領,以共建全球科技創新集群為支撐,以共守生態安全為前提,以健全包容共享的體制機制為保障,構建網絡化、開放型、一體化發展格局,持續在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城鄉統籌、全方位開放、綠色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聯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更好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
另外,《規劃》還明確了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的總體戰略定位,即順應時代潮流,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從戰略高度優化提升長三角城市群,打造改革新高地、爭當開放新尖兵、帶頭發展新經濟、構筑生態環境新支撐、創造聯動發展新模式,建設面向全球、輻射亞太、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
“一核五圈四帶”
惹人關注的是,《規劃》提出,要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提升核心地區,培育發展潛力地區,促進國土集約高效開發,形成“一核五圈四帶”網絡化空間格局,即“發揮上海龍頭帶動的核心作用和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托交通運輸網絡培育形成多級多類發展軸線,推動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的同城化發展,強化沿海發展帶、沿江發展帶、滬寧合杭甬發展帶、滬杭金發展帶的聚合發展”。
“一核”指上海。《規劃》提出要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發揮浦東新區引領作用,推動非核心功能疏解,推進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周邊城市協同發展,引領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提升服務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能力。”
“五圈”即五個都市圈,一共包括16個城市。《規劃》還明確提出了每個都市圈發展的戰略定位。
其中,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鎮江、揚州三市。《規劃》要求,要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設南京江北新區,加快產業和人口集聚,輻射帶動淮安等市發展,促進與合肥都市圈融合發展,打造成為區域性創新創業高地和金融商務服務集聚區。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四市。《規劃》要求,要發揮創業創新優勢,培育發展信息經濟等新業態新引擎,加快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湖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全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改革創新的先行區。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規劃》要求,要發揮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和創新資源富集優勢,加快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提升合肥輻射帶動功能,打造區域增長新引擎。
蘇錫常都市圈包括蘇州、無錫、常州三市。《規劃》要求,要全面強化與上海的功能對接與互動,加快推進滬蘇通、錫常泰跨江融合發展。建設蘇州工業園國家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推進開發區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態空間修復和城鎮空間重塑,提升區域發展品質和形象。
寧波都市圈包括寧波、舟山、臺州三市。《規劃》要求,要高起點建設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和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寧波港口經濟圈、臺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資源和平臺,打造全球一流的現代化綜合樞紐港、國際航運服務基地和國際貿易物流中心,形成長江經濟帶龍頭龍眼和“一帶一路”戰略支點。
“四帶”即沿海發展帶、沿江發展帶、滬寧合杭甬發展帶、滬杭金發展帶。
“三級運作”機制
作為指導性、約束性文件,《規劃》印發之后,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迎來新機遇,并進入三省一市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施工期”。
《規劃》指出,規劃由三省一市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能,研究制定支持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的具體措施,在有關規劃編制、體制創新、政策措施、項目安排、重點領域改革試點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對于“施工方”,《規劃》要求,要健全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層面的“三級運作”機制,強化議事決策功能,充分發揮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的組織協調功能。
自2008年起,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層面實行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三級運作”的區域合作機制,確立了“主要領導座談會明確任務方向、聯席會議協調推進、聯席會議辦公室和重點專題組具體落實”的機制框架。
《規劃》印發之后,很快就進入了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層面“三級運作”機制的議事日程。
2016年12月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強調,當前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迎來新機遇,三省一市要深刻認識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新內涵、新要求,按照國家戰略和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主動適應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新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新常態,圍繞“共建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強化創新、協同、融合,進一步推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開放、設施互聯互通,合力打造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會議指出,要創新豐富合作方式,聯動實施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協同落實區域性重大任務和項目,共同做好在長三角地區舉辦的國際性、全國性重大活動保障工作,探索完善地區間規劃銜接、生態補償、項目協調等工作機制,為深化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工作注入新活力。
《規范》印發之后的第二次“三級運作”決策層會議上,也就是今年1月在蘇州舉行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還確定了三省一市聯合組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這一機構。
今年春節前夕,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在上海掛牌成立。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研究擬訂長三角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及體制機制和重大政策建議,協調推進區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項和重大項目,統籌管理合作基金、長三角網站和有關宣傳工作。
掛牌運行之后,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近期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制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2018年長三角合作工作計劃》,并著力協調解決省際合作重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路徑研究,推動改革試點經驗復制共享等。
研究制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2018年長三角合作工作計劃》是落實《規劃》中提出的推動重點工作的要求。《規劃》要求,“三省一市人民政府要依據本規劃的總體部署,共同研究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協同推進重點任務落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規劃》還明確要求,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這也是《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強調要加快實施長三角城市群規劃的原因。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
3月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體會議并對境內外媒體開放。活動上發布了一條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方面的重磅信息: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已組建,辦公地點在上海,三省一市派出的人員已到位。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組建預示著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摁下“快進鍵”。時值全國兩會期間,因而這條消息格外引人關注。
事實上,今年全國兩會之前,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春節前夕掛牌等信息就已通過長三角省份官方渠道低調披露。
2月7日,無錫市發改委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根據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意見,近日,三省一市聯合組建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在上海掛牌成立,三省一市的工作人員全部到位。辦公室主要職責是負責研究擬訂長三角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及體制機制和重大政策建議,協調推進區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項和重大項目,統籌管理合作基金、長三角網站和有關宣傳工作。”
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是在上海黨政代表團2017年12月赴皖蘇浙學習考察不久,于今年1月12日在蘇州舉行的。
這次座談會指出,“提升重點領域協調層級,研究建立由省市分管領導牽頭的工作協調平臺,明確跨區域協調重點難點事項和責任分工,提升落實成效。”
對于為何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會放在上海,浙江當地媒體浙江在線近日報道稱,“在長三角率先發展、一體化進程中,上海一直發揮著主導作用,所以這一個新機構也放在了上海。”
上述浙江在線的媒體指出,“和此前的機制不同,這一次是打破行政區域集中辦公,常態化解決融合發展過程面臨的問題。此前的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長三角市長聯席會議等機制大多是定期會晤解決相關問題,大多是一年一次,有時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各自研究、相互商量。這一次的辦事機構明顯不同,四省市派出人員集中辦公,便于及時解決問題。”
“目前共有15名工作人員,來自上海的8人、浙江3人、江蘇2人、安徽2人,1月底已經到位。其中,三省一市發改委至少各選派1人,有不少同志一直從事長三角區域合作工作。”近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月中旬,領導找我談話,告知將選調我前往新組建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工作地點在上海,我1月下旬報到,辦公地點目前暫設在上海市發改委培訓中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