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商務部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國產品共遭遇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37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其中反傾銷28起、反補貼4起;保障措施5起;涉案金額總計53億美元。不過這與去年我國遭遇的貿易救濟調查案相比,案件數量和金額都有所下降。去年上半年,我國遭遇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就達到65起,涉案金額85億美元。
從行業來看,輕工產品被立案10起,是立案數量最多的行業;機電產品雖然被立案3起,涉案金額卻高達23億美元,是涉案金額最高的行業。從國別來看,今年上半年,印度對華發起立案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是12起,美國是11起,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而在貿易救濟調查的諸多措施當中,反傾銷措施的使用比例也明顯高于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其它舉措。
根據世貿組織(WTO)的統計,中國已經連續14年成為被發起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各國反補貼和美國進行“337調查”的主戰場。從數據來看,去年,中國遭遇貿易救濟調查的案件數量和金額均達到近5年來的最高點。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共遭遇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其中反傾銷91起,反補貼19起,保障措施9起。對今年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數量下行,相關人士認為,這說明中國政府、行業協會包括企業自身在與相關國家的溝通、協商層面取得一定成績。“但下半年,包括以后會不會一直降下去,還很難說。需要根據經濟環境和市場變化來觀察。”